高成长企业论|慕恩生物创始人兼CEO蒋先芝博士:力争5年内推首个活菌药物获批上市

在位于广州的慕恩生物实验室内,数列排开的冷藏柜保存着16万株从农业土壤、水体、植物和人体中采集的微生物菌株,组成了全球最大的菌种资源库。这些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原材料”。

 

从微生物的发现、功能筛选到进一步的应用,我国微生物产业的发展正从过去的以学术研究为主转向产业化,涌现出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化方向。

 

随着微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药物成为了治疗肿瘤、糖尿病、肠道炎症等人类疾病的新的选择。而广州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实现了年均约10%的增长率。

 

8月26日,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慕恩生物)创始人兼CEO蒋先芝博士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专访时表示,活菌药物正处在产业化的中期阶段,将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疾病的方式。“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微生物筛选的工作不断加快,将帮助从事生物技术的企业针对未解决的市场痛点,开发更有效、更创新的微生物产品。”

 

IMG_256

图为:慕恩生物创始人兼CEO蒋先芝博士  受访对象供图

 

 

 

从微生物挖掘开始创造领先性

 

 

南方财经:我国对于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处于怎样的一个阶段?有哪些产业化的方向?

 

 

蒋先芝博士:微生物的多样性非常巨大,全球大概有数百万种不同的微生物,但目前为止,人类所认知的微生物种类可能不到1%,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没有被人类认知。

 

以前,我国进行了以学术研究为主导的微生物研究和保存,所以有大量的菌种保存在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近年,我国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实现从以研究为导向到以产业为导向的转变。

 

新技术驱动新产业诞生和发展,生物医药领域,出现基于肠道菌群的新型药物。国外活菌药物管线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在研管线数百个,部分的药物已经推进到临床三期,并有两项活菌药物已在美国递交生物制品许可上市申请的阶段。

 

生物农业领域,我们正在用微生物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案,通过微生物综合解决方案,改善作物性状,提高作物对干旱、盐碱的抗逆能力,使农作物在极端的干旱环境下也能提高产量。

 

其他领域,我们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基因改造合成所需要的化合物和材料,比如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可降解塑料,解决环保难题。

 

南方财经:微生物有数百万种,但目前能开发利用的种类很少,我们对微生物进行开发利用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蒋先芝博士:在2006年之前,在微生物当中发现新药物是比较困难的,受限于传统的微生物资源和新菌种开发能力,能够用于新药开发的微生物新菌种非常有限。

 

多组学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我们单个认识微生物的局限,多组学技术平台使得我们能够系统性地去研究某一个环境,某一个样品里面所有微生物组之间的功能和多样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互作关系。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我们认知和发现微生物的速度会加快,竞争维度不止停留在企业与企业间,甚至上升到国与国之间。有一些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比如生物医药领域。

 

人的肠道中有很多可培养的潜在菌种,光是细菌就有几千种之多。一些跨国公司基于其原有的技术优势,对肠道菌群的开发和利用会领先于中国很多企业,中国公司如何能创造领先性,从菌种创新到专利布局,达到全球领先的高度,对中国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现在中国的企业,比如慕恩生物正在尝试打破国外领先的局面。慕恩生物是一家以技术作为驱动力,持续创业七年的生物科技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收集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菌种。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微生物库里保存的菌种是全球最多的,目前我们收集到16万个菌株,这些菌株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生物多样性上。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在生物多样性上更具优势,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的技术系统会更容易搭建,慕恩秉承研发驱动的发展战略,由专业的微生物多样性收集和产业化开发人才,在微生物资源商业化开发领域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南方财经:人工智能的技术如何帮助生物医药进行开发?

 

蒋先芝博士:我们在更大范围里完成微生物组的基因组测序后,往往就能知道为什么这种微生物会跟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而其他的微生物组为何没有这个功能。

 

我们会在这中间找寻机制,为我们下一步进行微生物发掘和勘探提供依据,让我们的发掘效率越来越高。所以在基因组的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其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就能发挥作用。

 

我们每年大概完成5万个菌株的测序,除了产生海量的数据,同时结合活性的测试和筛选,让我们摆脱传统人工筛选,未来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我们完成许多更系统性与高费时的工作,到今年年底我们的菌株数量预计将达到20万,几乎是国内最大的数量,届时具备赋能慕恩完成更深更广的生物医药的开发能力。

 

 

平台化发展降低研发成本

 

南方财经:慕恩生物在活菌药物的研发上有怎样的布局?

 

蒋先芝博士:我们现在主要聚焦通过肠道菌群治疗肿瘤免疫以及代谢疾病这两个适应症。肿瘤是目前临床治疗上最大的没有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活菌药物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式。

 

比如,我们现在推向多国多中心临床的一种原创活菌药物叫MNC-168,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口服活菌药物,能够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同时MNC-168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来提高患者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响应率。

 

另一个应用方向是代谢疾病。未来,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比例会越来越大,我们所研发的另一种活菌药物MNO-863能够用于治疗肥胖、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群,预计今年年底之前会申报临床,我们希望能够于明年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我们后续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管线推到临床。我们以5年作为一个时间点,希望在5年之内慕恩有第一个药物能够获批临床上市,在5年之后,我们希望现有管线里产生的第一个药物能够进入到患者生活中被他们所使用。

 

未来,活菌药物也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我们也希望把研发的药物往食品、保健品方面应用,让更多的人群能够获益。

 

南方财经:企业为什么会选择以平台型的方式进行发展?

 

蒋先芝博士:无论是微生物组学、多组学、合成生物学、转化医学还是人工智能,实际上都是交叉学科,在做单个产品的同时,我们需要把上下游的技术平台搭建起来,然后在垂直领域找不同的应用方向。基于这种学科特性,我们选择平台型这种布局。

 

还有一部分是由慕恩团队的基因决定的。慕恩早期的创始团队是从事微生物发现的科学家,处于微生物发现里的上游位置,在不同的同事加入进来之后,我们也在寻找新的方向。我们选择走平台化发展的路径,也是因为将全链条的技术平台搭建起来之后,细分赛道和细分领域的应用做起来会更容易。

 

例如,生物医药研发在早期需要自己建菌种库,之后还要进行发酵和制剂的开发,如果平台没有搭建起来,研发成本将会很高,所以平台化发展也是市场倒逼的选择,是必须要去做的。

 

南方财经:生物医药从研发到上市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的?

 

蒋先芝博士:传统的生物医药公司或创新药公司基本上是通过市场化的基金和风险投资去获得资金的支持,我们在生物医药方面使用的也是这种形式。生物医药研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要不断地融资。

 

我们已经做完5轮融资,我们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平台的搭建,比如建立菌株库。菌株的收集、分离、保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我们还要把所有的菌株进行数字化和测序。以前测序一个微生物的基因组价格很贵,现在虽然便宜了,但因为量大,所以还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目前,我们的生物医药管线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从技术平台、研发到人员等方面都需要投入资金。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融资资金基本上都投入到这些方面,每年我们投入研发的费用超过5000万到8000万。

 

另外一方面,慕恩除了生物医药之外,还有新的方向、新的应用,比如生物农业。生物农业板块现在能够规模化产生现金流,这些资金又会反哺到生物医药板块里面,以支持生物医药的长期发展,最终推动药品上市和应用。

 

南方财经:对于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您有怎样的建议?

 

蒋先芝博士:首先是重视人才的培育,不只是领军人才,中层的应用型的人才更关键,现在大湾区引进了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但在引进执行领域的中间人才方面依然需要政策支持。其次,我认为,核心生物学领域也需要一些产业链的延伸,因此需要建立产业化体系,也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平台进行支持。

 

现在国内外都能看到生物经济在未来的潜力,合成生物学肯定是生物经济最灿烂的一块内容。针对合成生物的发展,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还要进行产业上游的一些体系构建。

 

最后,大湾区需要更多的空间突破发展的瓶颈。大湾区的腹地很广阔,需要更多的城市之间进行协同,有些区域适合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研发中心,还有一些区域可以进行一些生产性布局。在生物产业的布局方面,希望政府可以做一些引导性规划。

 

摄影:朱景辉 肖航 实习生:冯子晴 高志欣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 编辑:李振)

 

首页    公司动态    高成长企业论|慕恩生物创始人兼CEO蒋先芝博士:力争5年内推首个活菌药物获批上市
创建时间:2022-08-26 19:42